close

P6168698

IMG_9454

安藤忠雄在台灣第一座美術館~

建築介紹
亞洲大學.亞洲現代美術館建築主體由清水混凝土與帷幕牆構成,室內面積1,244坪,

戶外場域6,000坪。依建築師安藤忠雄的設計,以正三角形為設計基本元素,

將正三角形的平面分割成3個樓層,再錯落堆疊成不規則的無數個三角形。

藉由錯落平移而產生的天井空間和戶外平台,將變身為雕刻台、露天咖啡座等不同機能的區域。
因應地震帶的地理條件,顛覆一般直立式的柱子,美術館內的柱子全是「歪」的,

由V形鋼架構造而成的空間及帷幕窗景因而也都呈現三角形。

V形鋼架支撐突出的懸臂下部空間,則形成如騎樓般可庇蔭的空間,

此處同時也是入口通道及面臨廣場前的休憩園地。
在這個前衛具挑戰性的大膽建築中,外在低調靜謐而純粹,內在精準而沉靜,

安藤忠雄致力讓人、藝術與大自然在此相遇、對話。

攝影:zoé kao
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P6168700

IMG_9467

IMG_9468

P6168701

沉思者

沉思者的原始塑像,位於巴黎的羅丹美術館。
思想者(法語:Le Penseur/英語:The Thinker),又稱沉思者,

最早是奧古斯特·羅丹安置在群雕「地獄之門」橫楣上一座銅雕,

後來羅丹及其學生用大理石和石膏重塑了該雕像,成為了羅丹著名作品之一。

目前至少存有28座,一座位於台灣台中的亞洲大學亞洲現代美術館。
作品沉思者採用了現實主義手法來表達了人文主義精神。雕像人物俯首而坐,

把右肘放在左膝上,手托著下巴和嘴唇,目光下視,表情痛苦地陷入深思、冥想之中。

羅丹用此形象來象徵詩人但丁,也象徵羅丹自己,甚至全人類,

該雕像表達了但丁對地獄中的種種罪惡以及目前眼下的人間悲劇進行思考,

在對人類表示同情與愛惜的同時,內心也隱藏著苦悶以及強烈的思想矛盾。

而前額與眉弓突出但雙目下凹以致出現黑影、加上壓彎的肋骨和緊張的肌肉、緊收的小腿肌腱以及痙攣彎曲的腳趾則體現出人物內心的極度壓抑和隱藏的痛苦。

對於為何人物形象以裸體出現,概因羅丹想以米開朗基羅英雄式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智慧與詩意,

他解析道:「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

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對於懂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最具有豐富意義的。」

相對於羅丹的其他的雕像作品,沉思者被認作主觀能動性的寓喻而被廣泛認知,

也被世界各地廣泛的運用。

 


藝術家: 奧古斯特·羅丹
(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
畫風: 現實主義
創作時間: 1880 年
媒材: 青銅

攝影:zoé kao
文:維基百科

P6168764P6168705

P6168706

P6168707IMG_9445IMG_9446IMG_9447IMG_9449IMG_9450

P6168761

P6168763

作品名稱

十四歲小舞者
作者:竇加
媒材:青銅
尺寸:103.5x49x49公分

「十四歲小舞者」(Little Dancer, Aged Fourteen, 1878),

是竇加1881年參加「第六屆印象派展覽」的作品,也是竇加生前唯一發表過的雕塑。

即使成為芭蕾舞者的練習過程非常辛苦,

十四歲小舞者依然優雅翹首,

往後挺直身體重心,跨出腳步,

彷彿聆聽著音樂,蓄勢待發,準備舞出情感和生命。

攝影:zoé kao
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IMG_9455IMG_9456IMG_9457IMG_9459IMG_9461  

P6168712

 

P6168713

 

凝視繁華的孤寂者─竇加

馬姿與賽馬

對於竇加來說,最初對馬的興趣,是因為歷史繪畫中必然有馬與貴族騎士的關係,

馬只是他構想的中世紀史詩性繪畫當中的「背景」,

他最初做馬的素描練習,還沒有獨立思考馬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竇加後來逐漸接觸到新興城市布爾喬亞中產階級的「賽馬」,

馬和騎士,在現代社會成為一種新的遊戲,新的競賽,新的賭具。

馬,甚至從「賽馬」裡獨立出來,不受人的羈絆。竇加持續在馬的身體律動中尋找表現的可能,

靜止的馬,奔跑的馬,馳騁飛揚的馬,低頭飲水的馬,

搖動馬鬃的馬,向前仆倒的馬,衝刺的馬,負重拉車的馬……。

竇加一一做現場速寫、素描,再整理成粉彩或油畫作品,

甚至用石膏捏塑立體造型,觀察馬的身體各個角度的變化。

攝影:zoé kao
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P6168708  

P6168711

凝視繁華的孤寂者─竇加
竇加的時代 The Time of Edgar Degas
1870年代,竇加參加了當時青年畫家的印象派團體,
一起創作,對抗保守的官方美術展覽評選與學院僵化的美術觀念。
但竇加並不承認他自己是「印象派」,事實上,
他比印象派同時代的畫家有更深沉的社會觀察與人性思維。
印象派團體歌頌現代城市的繁華熱鬧,然而竇加很快在城市的熱鬧繁華中看到人的疏離、孤寂與荒涼。

作者:竇加
題目:人像,手撐住頭
材料:青銅

攝影:zoé kao
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P6168714P6168710  P6168715P6168717
 
凝視繁華的孤寂者─竇加
竇加的時代 The Time of Edgar Degas
1870年代,竇加參加了當時青年畫家的印象派團體
,一起創作,對抗保守的官方美術展覽評選與學院僵化的美術觀念。
但竇加並不承認他自己是「印象派」,事實上,
他比印象派同時代的畫家有更深沉的社會觀察與人性思維。
印象派團體歌頌現代城市的繁華熱鬧,
然而竇加很快在城市的熱鬧繁華中看到人的疏離、孤寂與荒涼。
 
作者:竇加
題目:休息中著裝的舞者
材料:青銅
尺吋:44.5x24.5x21公分

攝影:zoé kao
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P6168718P6168719P6168720  
 
 
 
P6168722P6168723P6168724P6168725P6168726  
 
 
P6168736P6168728P6168729P6168730P6168731P6168732P6168733  P6168734P6168735
 
安藤忠雄建築展
展出者:安藤忠雄建築師研究所

本展規劃為本館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常設展,由三個主題構成。

第一部份展出亞洲大學‧亞洲現代美術館的設計過程,內容包括工程照片與模型,
以及安藤親自繪製的手稿。從一棟建築的發想到造竣,
呈現每個階段所需的長期研究以及眾人的熱情投注。

第二部份介紹安藤忠雄在世界各地所設計的美術館。
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安藤分別以獨一無二的建築與藝術方式,
形塑出每一座美術館的專屬樣貌。

第三部份展出安藤忠雄於1988年針對日本中之島提出的計劃——「城市之卵」。
雖然這個計畫並沒有實現,但建築師持續挑戰自我、
絕不放棄的勇氣與熱忱,仍足以啟發年輕的建築後進。
 

攝影:zoé kao
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P6168739P6168740P6168741P6168742P6168743P6168744  P6168745P6168748P6168749P6168750
 

凝視繁華的孤寂者─竇加
芭蕾舞者
竇加探討人的身體,他把芭蕾的動作分解,伸展,拉筋,後翻,旋轉,舉足,伸手,
每一個動作都不只是畫面,而同時也是畫家自己身體裡的一種旋律。
他不只畫速寫,粉彩,油畫,他也捏塑泥土石膏,快速用立體的材料掌握動作的稍縱即逝。

竇加用手塑立體雕像表達舞者動作,與他的繪畫作品對比,
可以看到他對芭蕾基本課程的理解,像單腳向後伸長拉高的「阿哈貝斯科」(Arabesque),
他重複作了很多次,不只是為了作品本身的美觀完整,其實更多的意圖在於實驗和研究,
這也是竇加「雕塑」作品最可貴的地方。

竇加不是「雕塑家」,不為雕塑而雕塑,
卻因此更加凸顯竇加在人體線條、比例上的熟稔,在空間中的大膽探索,
讓單腳平衡的芭蕾舞者、彎身看著右腳的舞者,顯現出雕塑前所未有的姿態與自由線條。

攝影:zoé kao
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P6168751
 
    P6168765P6168766
 
P6168767
 
 
在竇加的浴女系列作品中,裸女完全擺脫了美化與做作,
她們的梳洗不是為了搔首弄姿、取悅於人,完全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內容而已。
為了真實體現人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千姿百態,以及研究裸女動作,
竇加在畫室裡準備了浴盆以及臉盆,以便讓模特兒們自由梳洗,
他則從旁觀察現場寫生,以捕捉人體最自然的姿態。

他靜靜凝視,速寫紀錄,覺得那是女性身體多麼自在而美麗的時刻,
無用擔心顧忌他人的「看」,顛覆了「女為悅己者容」的觀念,
不再是學院美術教室擺出來的姿勢,不再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拘束,
竇加讚嘆著:多麼真實自然的私密身體。

攝影:zoé kao
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P6168768P6168769  P6168772P6168774
 
 
P6168738P6168753  
 
P6168778P6168779
 
正中午12點時光影會對準正三角形~
 
 
 
P6168780P6168781P6168782  
 
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 )的娜娜系列作品,
以圓潤豐滿的形體以及明亮閃耀的色彩著稱,
用以讚頌女人為大地之母,是生命和活力的來源。
這也是她歷經生命的煎熬與苦鬥,不斷自我療癒與自我超越的成長結果。

妮基 (Niki de Saint Phalle ),
原名凱瑟琳˙瑪莉˙艾格妮絲˙德˙桑法勒(Catherine Marie-Agnes Fal de Saint Phalle),
1930年出生於法國上層家庭,並在紐約市長大。
在學時便擔任時裝模特兒,爾後登上時尚雜誌的封面。
妮基生性帶點兒叛逆,抗拒家庭保守而傳統的觀念,卻也不自覺踏入資產階級的生活模式,
產生自身極度的矛盾與糾葛。
25歲時在巴塞隆納見到鬼才建築師高第的奎爾宮,驚豔感動不已,因此下定決心步上藝術之路。

妮基是個自學且多產的藝術家,最為眾人所知的是射擊繪畫與雕塑作品。
她以來福槍射擊綁在木頭和畫布上裝滿顏料的袋子,
射擊後顏料自然落在畫布上,形成隨機、偶然、大膽又充滿爆發力的圖案。
1965年,妮基展開一系列風格迥異的娜娜 (NaNa)雕塑作品。
「娜娜」是法語的「小妞」或「寶貝」,渾圓飽滿的體態,靈感來自友人懷孕時的樣貌。
其獨特的造型、繽紛的色彩,成為爾後妮基的專屬代表形象。
 
《海豚上的娜娜》娜娜一手高舉紅球,單腳佇立在海豚的背上,
充滿活力的橘色肌膚,耀眼的泳衣與胸前裝飾,海豚則是顯露出迷人的微笑線。
娜娜系列作品以其大膽的色彩運用、雕塑本身所散發的歡愉及熱情,
讓妮基也成為20世紀最受歡迎的法國藝術家之一。


攝影:zoé kao
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以上所屬藝術家創作之照片~影像與內容,教學介紹使用,如誤侵權,請速通知,會盡速刪除。 
 
 
螢幕快照 2015-07-26 16.39.25  
 
41354台灣台中市霧峰區柳豐路500號
TEL (04) 2332-3456 # 6468 

41354台灣台中市霧峰區柳豐路500號
TEL (04) 2332-3456 # 6468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oé kao  的頭像
    zoé kao

    究竟在玩什麼啊~

    zoé 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